通过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大力生长后续扶持产业;狠抓就业手艺培训事情,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手艺;扩大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安置点下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事情;完善搬迁安置区的社会治理,促进社区融入等多措并举,搬迁群众的融入感、获得感、幸福感不停增强。许多搬迁户感伤,从祖祖辈辈恪守的贫瘠家园搬出来后,感受一夜之间过上了无忧无虑、幸福清闲的好日子。
现在,在天山南北一个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得以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墟落的受益干部群众携手奋进,走向加倍美妙的明天。
“自从我们搬到幸福园社区,真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涯。栖身环境大变样了,多年的‘穷帽子’也甩掉了。”6月8日,巴楚县巴楚镇幸福园社区住民阿依布拉克·艾莎说。
幸福园社区是一个建立不久的新社区,也是巴楚县著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作为自治区深度贫困县之一,巴楚县从2017年最先,对生计条件差、不具备基本生长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纳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方式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并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后续产业生长,使搬迁工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阿依布拉克是幸福园社区已搬迁入住的813户搬迁户之一。她原来住在巴楚县英吾斯塘乡沙漠边缘,在没有院墙的家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崎岖升沉的沙丘。由于缺水,莳植的小麦、棉花产量太低,年复一年家中状态没多大转变。
2017年4月,幸福园社区安置搬迁户的楼房建好后,第一批搬迁户最先抽签,抽到安置小区里的哪套屋子就住进哪套屋子。在英吾斯塘乡生涯了40多年的阿依布拉克,虽然之前多次听过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宣讲,但照样有些犹豫:一方面想脱离贫瘠的土地,通过搬迁来改变运气;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故土,忧郁换个地方没有地种会继续受穷。
4个月后,告辞沙漠边缘陈旧的老屋,撂下简朴的农具,阿依布拉克品级一批搬迁户入住幸福园社区。清洁整齐的小区环境,拥有水、电、暖、天然气、广播电视等条件的衡宇,另有小学、幼儿园、小巴扎、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让以前很少进城的搬迁户好像做梦一样平常。
更让搬迁户们想不到的是,摆在他们眼前挣钱的蹊径许多。愿意种地的,可以到小区跟前的设施农业莳植基地学习种菜养花手艺,学成后在基地务工或承包温室大棚;愿意进城务工的,坐上公交车只需10分钟就到县城,连系自己的劳动手艺由政府辅助解决就业;愿意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小区旁边就有创业小巴扎和“墟落车间”。
“社区凭据我的意愿,让我到温室大棚一边免费学手艺,一边赚钱,我家搬来昔时就脱贫了。我的邻居们都有事干、有钱赚,也都不是贫困户了。我们在一起说生涯在这个时代真幸运,人人都感恩党的好政策。”阿依布拉克说。
进入6月,阿克陶县的海水稻莳植到了插秧季节。家住阿克陶县丝路佳苑小区的住民祖莱喀·艾力感应越来越忙了,她既会开插秧机,又懂农业手艺,一边投入农忙生产,一边带着小区其他住民搞莳植。
对于现在的生涯,祖莱喀十分满意。6月7日,她准备出门时嘱咐周末在家的孩子好好写作业,孩子让她放心去上班,还夸她是醒目的妈妈。
祖莱喀原是阿克陶县巴仁乡汗铁力克村牧民。汗铁力克村位于巍巍昆仑山要地,蜿蜒的盖孜河和库山河从四周流过,通往村里的路崎岖难行,山洪经常威胁着这个墟落。由于生长空间太小,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0%。搬出去,是汗铁力克村村民脱贫增收的唯一途径。
村民们告辞了祖祖辈辈栖居的石头屋子,搬进了阿克陶县易地扶贫安置点丝路佳苑小区。他们不仅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热水器,还学会了莳植海水稻。
2018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团队承包了阿克陶县7260亩盐碱地开展海水稻莳植项目。2019年,科研团队试种1000亩海水稻,用工达2000人次,雇的全部是四周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牧民。
海水稻是可以在重度盐碱地上生长的新品种,种海水稻对于以前以牧业生产为主的搬迁户来说是个从没想过的挑战,但祖莱喀等一批年轻的搬迁牧民以为这是千载一时的机遇,他们便报名随着科研团队学习海水稻莳植手艺。
祖莱喀成为第一批在阿克陶县莳植海水稻的高原牧民,放下羊鞭的她变身现代农民后,月收入3000元,加上家里的100只羊,昔时全家人均纯收入8800余元,年底实现脱贫。
“这里太好了,我没想到这么大年数了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涯,谢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谢谢党和政府……”6月10日,在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0多岁的尼亚孜汉·托合孙说。
从去年9月27日迁居那天起,这句话已经被尼亚孜汉老人说过许多遍。在她和全村村民眼里,迁居不是简朴意义的燕徙新居,而是小康生涯的最先。
尼亚孜汉老人永远不会遗忘,那天,政府组织的车队插着国旗来帮村民迁居。沙漠里星星点点的“笆子房”在视野中逐渐消逝,坐在车上的她热切地盼着早点看到新居。
达里雅布依村是达里雅布依乡唯一的行政村,它位于距离于田县城25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要地。长期以来,村民始终过着半封锁的游牧生涯,受交通极端未便、地理环境封锁等不利因素影响,村民生涯难以获得改善。一直住在用芦苇、红柳搭建的“笆子房”,吃的是苦井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更是欠缺。
2016年,凭据国家有关政策,在统筹思量村民愿望和改善生产、生涯条件的可能性后,于田县经由反复研究,决议对达里雅布依乡实行整体易地搬迁。
经由一段漫长的旅程,尼亚孜汉老人眼前泛起古色古香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住民小区,她确信这不是梦幻泡影,由于迁居之前,儿子阿不都·艾则孜等村里的年轻人就来过这里。
每家每户两室一厅,外加一间旅游接待房,卫生间、厨房、院落、水电应有尽有。看到水龙头出水、煤气灶焚烧、孩子们围在电视机前叽叽喳喳,尼亚孜汉又惊讶又喜悦。
新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