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于达观的企业家,遇上本钱富余的环境,有一个结果是清楚明了的:
企业将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扩张、扩张,再扩张。
正如维亚生物相同。这家本来仅仅小而美的CRO,由于管理层有把公司做大的大志,加上生物科技浪潮的火上加油,一路狂飙。
曩昔几年,在董事长毛晨的带领下,维亚生物出资事务大步快上,并购加快向前,公司规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大:
2016年,公司收入不过9600万元;2022年,这一数字扩展至23.8亿元。
这一切,以本钱作为提速的杠杆。上市、定增、可转债……一连串的融资东西,让维亚生物坐上年代的快车。
可是,本钱热潮时每一轮向公司注入的资金,是加快公司开展的燃料,也是悬在企业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由于,当任何一家企业以“光速”扩张之时,危险也将成倍集合。在本钱商场昌盛阶段,种种危险都会被掩盖,但本钱商场注定难逃周期规则。
谁都无法预料到,商场会在何时变脸,也无法知晓危机会在什么时候产生。
正如维亚生物所遭受的相同。2021年6月开端,生物科技商场昌盛度扶摇直上,这让维亚生物措手不及。
公司的杠杆列车,建立在股价不断上涨的基础上。继续跌落的股价,终究引发了其可转债的“兑付”危机。
不得已,维亚生物进行了内部重组,经过出让中心子公司股权等方法,终究化解了这场危机。
关于一家企业而言,把本钱作为提速的杠杆本身没有错。仅仅,假如环境现已改变,企业家却没能及时辨认危险信号,那么产生的危险有或许丧命。
曩昔几年,毛晨不是*一个做出相似挑选的企业家;而维亚生物,也不是境况最危险的一家公司。
1、大年代催生的大愿望
方针的支撑、资金的涌入,2015年开端国内生物科技职业开端昌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卖水人的CXO职业,也进入开展快车道。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前史浪潮的激流之下,大佬们得益于规划优势,不断开疆拓土。
或许,这也让小公司们萌发做大的愿望。这其间,最为典型的便是维亚生物。经过招股书,咱们能够窥视维亚生物两大愿望。
维亚生物的*个愿望,是成为一家*的医药孵化组织。由于维亚生物的中心事务是CRO,首要协助药企挑选分子,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挑选分子的一起趁便完结出资。这也是药明康德等干流CXO公司的中心事务之一。
孵化生物科技公司被维亚生物称之为EFS事务,形式是维亚生物向生物科技公司注入启动资金,协助草创生物科技企业研制的推动;跟着这些公司临床项目的推动,维亚生物顺势退出。
依照维亚生物的想象,退出分为两个阶段。*个阶段,是生物科技企业开展初期,由于前期临床数据的发布,招引招引很多出资组织喜爱,然后维亚生物择机退出50%股权。该阶段的出资年限约为2.5年。
第二个阶段,是生物科技公司继续将管线推动,比方2期临床成功,招引大药企收买,或许自己完结上市。此刻,维亚生物又能够退出剩余的50%股份。
2015年开端,维亚生物孵化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到2018年开端累积达27个。依据公司想象,到2021年末将到达137个。
维亚生物的第二个愿望,是成为CXO范畴的全能型选手,不只能够供给CRO事务,更能供给CMO事务,构成所谓的“漏斗效应”:
截流CRO事务的客户,不断引导至CMO事务。
很显然,作为职业的重要参与者,维亚生物期望赚取生物科技公司开展进程中一切环节的收益:
既包含股权价值增值,还包含一切的外包事务。
仅仅,不管是孵化生物科技企业,仍是建造CDMO基地,都需求天文数字的资金支撑。依据维亚生物招股书,孵化一家生物科技企业需求150万美金,100家意味着1.5亿美金,近10亿人民币。
CMO事务的基地建造,不只需求置办土地,更需求不菲的设备投入,相同需求上亿规划的启动资金。
小小的CRO,又该怎么完结这一愿望呢?
2、以本钱作为提速的杠杆
答案是,以本钱作为提速的杠杆。
在本钱商场昌盛阶段,如潮水一般的资金一轮轮注入生物科技产业公司的银行账户,好像燃料一般,燃料越注越多,火越烧越旺。
充溢愿望的维亚生物,感触到了本钱商场的热心。
2019年5月,维亚生物登陆港股商场。尽管其时公司不过是一家年收入刚跨过2亿元的小公司,但港股商场没有小气对其的喜爱:
维亚生物揭露募资融资额到达13.7亿港元,投后估值超越60亿港币。
本来,维亚生物或许需求经过近10年斗争,才干赚取这笔资金。但现在,在本钱商场一天到位。
维亚生物的扩张大幕就此摆开。很快,募资被公司投向了EFS和CMO事务。但本钱商场的融资手法,不只有揭露发行,还有再融资以及可转债等。
上市后,维亚生物股价继续上涨,也为再融资、可转债等融资手法发明了充沛的条件。
2020年2月,公司发行了1.8亿美元的可转债;
2020年7月,公司定增完结10.5亿港币融资;
2020年12月,公司发行了2.8亿美元的可转债。
比起融资功率,维亚生物的扩张速度更快。
2020年8月,为了进军CMO商场,维亚生物与朗华制药签定收买协议,维亚生物将以28.4亿港币的价格,收买朗华制药80%股份。
关于维亚生物来说,这称得上是蛇吞象。其时,朗华制药年收入超越10亿元,年净利润超越1亿元,成绩规划远远大于维亚生物。
在着手朗华制药收买案之际,维亚生物这辆大车还在咕隆咕隆加快向前。
2020年9月21日,维亚生物收买SYNthesis med chem Pty Limited,价值是6.2亿港币;
2020年9月22日,维亚生物又表明,将在杭州钱塘新区出资7.98亿港币建造实验室……
把10年的路压缩在1年走完,且每个项目都以“亿”计量,能够用蒙眼狂奔描述维亚生物的开展旅程。
或许,作为开展杠杆的东西,资金不只能够催生规划,更会催生企业家的愿望。终究,一切都体现在企业的规划和扩张节奏上。
3、百亿市值终是一场空
仅仅,谁也不会料到,本钱商场的脸说变就变。
2021年5月,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商场心情到达极点,维亚生物当月股价涨幅到达62.43%,公司市值超越200亿港币。
但盛极而衰是规则。国内监管环境改变,加上海外货币方针等许多要素影响,港股生物科技职业热度扶摇直上。
2021年6月,维亚生物当月股价跌幅为8.54%;7月,公司股价跌幅到达了22%,8月份股价又跌去了11.72%。
可是,商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维亚生物企图经过回购股份的方法去安稳军心。
仅仅,面临龙蛇混杂的生物科技商场,一切都是白费。
2021年,维亚生物股价跌幅高达48.41%;2022年,公司股价又跌去了62.85%......
不断跌落的股价,也对摊子越铺越大的维亚生物形成丧命冲击。
由于实践股价与可转债规则的转股价之间越拉越大的价差,导致转股变得不切实践,相反,出资人开端要求公司提早换回可转债。
从2022年7月起,维亚生物开端回购揭露商场的可转债。这关于维亚生物生物来说,是难以接受之重。
到2022年6月底,公司帐上现金余额不过10.96亿元,而公司需求换回的可转债总额为4.6亿美元,超越30亿人民币。
不断换回可转债,真实影响生计的危机开端显现。2022年10月,在各项要素影响之下,维亚生物股价*跌至1.16元港币/股,较高点蒸发了90%。
短短3年,维亚生物市值从60亿港币到200亿港币,终究又落至20亿港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快速胀大进程中,一切都成了空。
4、一个年代悲歌
终究,经过重组的方法,维亚生物暂时化解了债款危机。
6月11日,维亚生物公告表明,公司经过转让CRO事务近24%的股权,取得战略出资人淡马锡,弘晖基金及淡明的出资近10.62亿港币。
一起,公司集团层面,经过定增以及发行可转债的方法融资,融资4.7亿港币。总计超15.7亿港币的资金,将暂时缓解公司的债款危机。
除了处理债款问题以外,维亚生物表明,亦将于今年年末前完结内部重组,并期望2026年年末之前将CRO事务分拆至A股上市。
不过,本钱商场关于这一音讯并不伤风。重组计划发布后,维亚生物股价重挫13.16%。或许,信赖现已消失。
怎么走出危机,并成功换回商场的信赖,将是维亚生物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当然,堕入逼仄的境况,也不是维亚生物一家公司的遭受。
维亚生物的阅历,是曩昔几年商场张狂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年代悲歌。
本质上,它的现状反映了上一轮热钱涌入生物科技职业,导致危险集合、产生的进程。
没阅历过周期的企业家,在热钱的助推下越来越振奋,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扩张战略超越本身接受之重,终究,在忽然改变的环境中一切都化为了乌有。
企业胜败,往往取决于掌舵人一念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比如,无时无刻不在提示整个职业,面临任何环境,都要坚持*的客观理性。
关于一家企业来说,烧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留下了什么。